第290节(1 / 1)

——“在西牢狱……听说今日要亲自审问张仲景的那两个弟子。”

伴随着甲士的回话。

廖化无奈的摇了摇头,他低着头,心情无比沉重的往那西牢狱的方向走去。

不多时……

廖化步入西牢狱,因为是关羽的主簿,且昨日还与四公子见过面,许多部曲认出了廖化,倒也未敢阻拦。

走过牢房阴森的甬道,前面灯火通明。

俨然,那便是关四公子所谓“亲自审问”的公堂。

廖化不敢打扰,生怕万一惹怒了这位关四公子,会引得他做出“更残暴”的举动!

他就守在这所谓的“刑房”之外,默默的关注着这边发生的一切。

似乎……

两个“犯人”还没有带到。

却听得,关麟当先朝着张飞说。“三叔?你没唬我吧?三天他们就背完了?”

亮光下,张飞重重的点头,“俺唬你作甚?俺已经考过他们,全都能背出来,俺都没想到,三天……他们真的全背出来了!”

——『背?』

廖化听得真切,他心里嘀咕着。

——『传言中,不是动了大刑么?背是怎么回事?』

是啊,所谓大刑是重枷,是皮鞭,是烙铁……无论如何,也不该有“背”这一项吧?这算什么刑罚?

此时,关麟身旁的张星彩,像是替她爹张飞说话,“云旗弟若不信我爹,是真是假,考考他们不就知道了么?”

“就是,就是……”张飞也附和着,“还是俺闺女聪明。”

说话间,张仲景的二弟子杜度、三弟子韦汛已经被领了上来。

关麟则是开门见山。

——“听说你们把这些书都背下来了?”

“是!”韦汛迫不及待要出去,连忙回道:“《唐本草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、《肘后备急方》、《刘涓子鬼遗方》、《本草纲目》……只要是关四公子写的,我与师兄统统……统统背下来了。”

与韦汛的激动形成鲜明对比,杜度像是有心事,他只是轻轻的点了下头,以此示意,他们的确背下来了。

“成……”关麟虽然惊讶,但并不意外。

人嘛,往往逼到绝境时,总是会激发出无法想象的潜能。

当然……

关麟与韦汛的对话,使得甬道处的廖化一头雾水,他听懂了一些,似乎是关麟让他们背了很多东西。

而以此……作为“刑罚”?

那么……问题来了?让人背书?也算是惩罚么?

不等廖化想清楚。

只见关麟眼珠子一定,“那本公子就考考你们。”

“关四公子随便问。”韦汛显得颇有自信。

关麟则眯着眼,缓缓走到他们的面前,脚步一定,语气突然加重,且一丝不苟。

——“背了这么多《医书》,那救你们师傅张仲景的方法,究竟找到了没有?”

关麟这一句话,问的凌厉异常。

甬道处的廖化整个人懵了……

——『这究竟是……发生了什么?』

廖化发现,他已经有些摸不着头脑了,他整个人都在发懵。

而随着关麟的询问,二弟子杜度那冷不丁的一个回答,却是让廖化的发懵又来的更猛烈了许多。

——“在下斗胆问关四公子,公子将我们兄弟掳于此牢狱,不是为了泄愤,而是为了救家师的病症吧?”

说话间,杜度“啪嗒”一下就跪了。

韦汛也跪了……他们无比虔诚、渴盼、望眼欲穿的看向关麟。

而随着此言一出。

随着他俩这么一跪。

廖化的感觉他的脑袋就要爆炸了。

瞬间,炸裂!

……

……

第181章 阴阳五行治医圣,逆子神算定荆州

西牢狱外正直下午时分,阳光普照。

西牢狱内也是明烛高烧,在温黄的灯光下。

杜度,这位张仲景的二弟子,此刻,他的眼芒无比迫切的望着关麟,渴盼从他的口中听到答案。

而他的话。

那一句“公子将我们兄弟掳于此牢狱,是为了救家师吧”,声调铿锵,尤自在牢狱中回荡。

关麟的眸色突转幽深,轻声叹息说:“现在是我问你问题,似乎,你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?怎么,是不想出去救你们师傅了么?”

关麟的语气和缓细慢,与此前那“冷冽”、“冰封”的语调截然不同。

他没有回答杜度,但又好似什么都回答了。

杜度一瞬间就懂了……

韦汛则是咬了咬牙,连忙回答关麟的提问。

“四公子的问题,我与师哥探讨了许久,师傅伤寒之烈,便是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四百余症状、三百九十七条治法,悉数不吻合。”

“唯独在四公子默写出的这《肘后备急方》中寻到类似的病例,或叫焦血证,师傅的症状与其中‘肠道血痹’的描述完全相同!”

韦汛开了个头儿,杜度连忙补充道:“在《刘涓子鬼遗方》与《千金方》中,也均对这‘焦血证’予以佐证,只不过,此‘焦血证’共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种,目前看来,师傅患的极有可能是居中的一种,当以‘小建中汤’证,‘桂枝加芍药汤’证,‘桂枝加大黄汤’证,分次进食,一日三次,倘若书中案例不假,次日就当见效!”

此言一出……

关麟眼眸微眯,心头暗道。

——『次日就能见效么?这么快……』

说起来,关麟前世还是学过中医的,可就像是许多人对中医的误解,以及那根深蒂固的观念一般。

往往觉得中药药效慢,疗程久。

根本比不上西药那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
事实上,中药的药效一点儿也不慢,甚至比西药快上许多。

之所以会慢,是因为没有对上症状,或者抓药的剂量上趋于保守。

要知道,中医是有一套极其牛逼的哲学理论。

这套理论针对性极强,对应的便是“药到病除”四个大字。

而这套中医理论的基础,就包括:

——精气学说,阴阳学说,五行学说。

大道至简,深入简出的来阐述。

其中,“精气学说”分为“精”学说与“气”学说。

“精”学说最初起源于“水地说”。

是古人发现,花草树木从泥土中生长,鱼儿在水中游,联想到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从土地和水中冒出来的,万物的本源就是“土”和“水”,于是就把“土”和“水”概括为“精”!

气学说起源于“云气说”。

是基于“近取诸身、远取诸物”的原理。

古人在近处感受到了自己的呼吸之气,在远处看到了天空中的云朵,看到热水烧开的气,于是他们悟到了。

构成万物本源的“精”不是静止不动的,是运动着、变化着的。

而可以让物质运动变化的东西,便是“气”!

这就是为何,那些老中医治病时,总是会不经意的提到“精”、“气”这两个字。

再说“阴阳学说”。

在精气学说的基础上,古代的医者渐渐地悟到,无论是“土、水”还是“气”,这些物质是运动发展的,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。

这个在事物体内一分为二的矛盾,便就做“阴阳”!

古代的医者继续深入探索。

渐渐地,就将“运动的”、“外向的”、“上升的”、“温热的”、“明亮的”凡是这类属性的事物称之为“阳”。

将“静止的”、“内向的”、“寒冷的”、“阴暗的”,这类属性的事物称之为阴。

这就是“气”的第一种分类方式,所谓“一气化阴阳”。

可随着古代的医者发现,自然界中越来越多新事物的出现,把事情单纯的分为“阴阳”两类已经不够了。

于是呢,又出现了“气的五分法”。

这其中,具有生长、生发、条达、舒畅这类特性的事物归结为“木”。

可以理解为性情正直,做事情不扭捏的人!

把温热、升腾、繁茂特性的事物,归结为“火”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