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一章(1 / 1)
贺平安在街上晃来晃去,然后晃上了拱月桥。
望着书页纷飞与散落,他一张也不想捡。
在这样一个年代,书是很贵重的,只有读书人家和有钱人家才会有书。
于是这一地的纸页还是很能引起人兴趣的。
挑柴的老人家放下担子,捡起地上的纸,眯起眼睛看着。虽然看不懂,但还是仔仔细细的折好藏在衣襟里。老人家们都相信,字这种东西,是能通灵的。巷口的孩子们都在抢蓝色的封面,每个人都抢了好几张,每一张上刻得鸭子都不一样。
有稍大一些的孩子识字,坐在巷口,皱着眉读着那些听不懂的语句。
“活……有数……端、可以久、可以暂者,活……于时也……”
孩子结结巴巴的读着,其他孩子也停下来听着他读,仿佛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。
站在拱月桥上的小贩弯下腰也想要捡起一张,却见贺平安就站在旁边,便不好意思。
贺平安说,“你捡呀。”
反正又卖不出去……
陆沉看着眼前这一片喧哗,成千上万的纸页飞舞在眼前。他走到拱月桥,来到贺平安面前。
“哦,对了陆沉,你会织布吗?”贺平安突然问道。
“嗯?”陆沉没能反应过来。
“我在家的时候经常见我娘织布,很麻烦的。手推脚踏,没日没夜的忙上五天才织得出一匹布,就够爹爹换一个新砚台。但是,后来我上了墨子山,发现其实织一匹布根本不用那么费事的。机巧里有一章专讲‘连排布列’,只要改造下腰机,一天织十匹布也不成问题。我问师兄,为什么没人去这样做?师兄说,因为机巧比布值钱。”
“可后来我觉得,还是布要更值钱些。于是改造了织机,下山送给我娘用。新织机和旧织机的用法完全不一样,我娘织了几十年的布,习惯已经很难改了。整整一个月,她每日焦头烂额,也就织出些歪歪扭扭的布来,邻里间都笑话我们家。”
“但是,一个月后情况就不同了,我娘终于把机器用熟练了,一天就能织出十几匹来,简直是奇迹。于是邻里间也都想试试,我做了十台给大家用,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因为适应不了放弃了。最后剩下两个大嫂坚持下来学会了。我觉得很开心,虽然现在只是加上我娘一共三个人会用这种织布机,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,全天下人一定就都会用了……可是我猜错了,半年后,我娘和那两个大嫂也放弃不用了。因为这种机器的零件很容易磨损,不及时保养就坏了。原先,她们用旧织布机的时候,坏了只就行了。但是现在坏了却只能等我回来,我又不经常回家,于是机器坏了好几次、织废了好几匹布。于是最后,我娘她们只好又开始用原来的老织布机了。”
陆沉听完贺平安这一番莫名其妙的话后,沉思良久,说道,“你当时如果做的是一万台织机,这事就成了。”
“哦?”贺平安不解。
陆沉解释,“十台织机,学会两人。一万台,最不济也有千人能坚持下来。一样事物,一旦到了千人的规模,也就不可逆转了。”
这样,不出十年,新的织机就会淘汰旧的,达到全国普及的目的。省下来的人力不可估计。
举一反三,如果除了织机,农具、兵器、小手工品也都按照节省人力的目的进行一次改造——这就会改变所有人的生活——然后,整个国家也会完成一次转变…想着想着,陆沉的思维已经走了很远,他想象着如果这个世界以“机巧”二字为主导,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……
那大概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吧。
陆沉不知道,在一千年后,他想的那些东西名叫“工业革命”。
“可是我怎么做得出一万台织机来呀……”
贺平安的抱怨打断了陆沉的思绪。
陆沉说,“你这种人,做出一台来就够了。做出一万台、十万台、一百万台,是我这种人的事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贺平安放心的点点头。
“陆沉、陆沉。”
“嗯?”
拱月桥上,贺平安指着拱月桥下这一片繁花似锦的世界。
“我要让这全天下,人人懂阵法、会机巧。”
贺平安笑得好得意,那模样,就像一只骄傲极了的小鹤儿。
恍惚间。
狂风卷起书页,犹如大雪般在空中纷纷扬扬。骄傲的鹤儿就站在这一片茫茫里,迎着大雪纷飞,临风亮翅、入松长鸣。陆沉看着贺平安。他从来都没瞧得起贺平安过,他一直觉得这人天生愚笨、软弱可欺。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蠢材一个。
可是今天,他第一次好端端的看着他……
拂开悠悠落在自己肩头的一页纸,陆沉拿着那三本墨经还给贺平安,“这书我不要了。”
“你当真不要?这书可好了。”贺平安歪着脑袋问他。
“好也罢,既然天下人都懂,我不懂又何妨?”陆沉说道。
贺平安接过墨经,笑着说,“还真不妨。”
踏着满地纸页堆积,陆沉转身离去。
处心积虑、弃之而去。
作者有话要说:好吧,机智的同学们应该已经发现了,这一章灵感来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——珍妮纺纱机的发明。然后……还真是格格不入啊。
……于是虽然是bl文,还是忍不住想要添加一点资本主义小萌芽什么的,试试看对文中的世界观会产生什么影响……(然后蛋蛋的思考自己真的把握的住么orz